邮箱:hczfw0913@163.com   电话:0913-5194886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人文 正文
窄屏浏览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发布时间:2020-12-28 15:29 来源:韩城市党家村景区 点击次数:15

陕西韩城市党家村,崛起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革,衰落于清末民初的时代大动荡,在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县建市二十年来亘古未有的历史变革中,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一跃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圣地,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旅游来访者络绎不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在展示东方建筑神韵的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了关中的人文精神,弘扬了秦商的奋斗历史……这里记述的是发生在党家村的真实故事……

党家村秘史(上)

张昌

一提到陕西韩城的党家村,人们便会想到它那精妙绝伦、耗费了巨大财力的四合院。有人曾做过专门估计,党家村修建房屋的银两,足以购买当时清朝的整个北洋舰队。人们也知道这些银两是党家村的先祖们在河南经商赚取的。但是,党家村当年在河南的生意究竟有多大,财力有多雄厚,大家就想象不出来了。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繁华唐白河

从明末至民初,支撑中国社会运转有两大经济带,一是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另一个是近代已经销声匿迹的中原唐白河流域。前者带来了东南沿海的繁华,后者则维系着中西部内陆省份经济的发展,而这个经济带最重要的枢纽就是河南南阳的赊旗镇(现社旗县)。

赊旗镇史称赊店,因东汉时刘秀举义兵赊旗而得名,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缘。“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河道纵横,沃野千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末清初,战乱后的中原人丁稀少,百业凋零。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南阳仅有3067人,大量的山陕百姓纷纷移居河南(据考证,南阳的绝大多数姓氏可以追溯到山陕)。当时的赊店还是一个过路的小店,它地处汉水支流的唐河上游,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潘、赵二水环绕如带,由镇东南和西北流过,后二水合流,向南入唐河,唐河继续流向湖北襄阳(今襄樊),最终汇入汉水,直通汉口,进而到达长沙、佛山。而北路是直达洛阳、开封乃至晋冀陕甘宁青蒙古、俄罗斯等最近最好走的一条陆路。因此,赊旗镇成了一个天然的水陆要冲,成为鄂、湘、赣、闽、皖、豫、冀、山、陕九省的通衢,也是北京通往云贵驿道的中间站。清朝建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地商人纷纷来此投资购地,建房设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物资贸易中心。粤语秦韵,湘音徽腔,商业发达,集市繁荣,这中间财力雄厚,最富活力、最具生气、崛起最快的是一批来自晋陕的商人。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鼎盛时期的赊旗镇,城阔17里,有九个城门,六个水旱码头,人口达13万。城内有三十六条胡同,按行业分成了七十二条商业街,如盐、茶、粮、棉、丝、油、木、京货、山货等,相当于今天的专业市场,还有一应俱全的服务设施,如迎接蒙古商人的骆驼厂;专门从事驮运业务的脚户行、骡马街;有几千乘轿子的轿车行(相当于今天的出租车公司),仅从事南北货物过往成交的过载行(类似今天的物流公司)就有48家,还有数不清的客舍、茶馆、酒肆、歌寮、妓院、镖局……

当年坐着小轿、衣着光鲜、满面春风、气宇轩昂的商人谈好合同,写完契约,从靴底抽出银票后,过载行、脚户行就会把货物送到目的地,商家只等验货付钱。赊旗镇舟楫车马,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廛市烟火相望,数十里可闻,每个城门口,都排满急着进行交割的车马。

城外,河水滔滔,帆樯如林,舳舻相连,逶迤几十里。岸上,货积如山,车水马龙,源源不断,马蹄声声,驼铃阵阵,一直到达俄罗斯……河南话把赊店读成了谐音“十里店”,民间有“天下店,数赊店”“拉不完的赊旗店,卸不满的唐河滩”的传说。据《南阳县志》记载:“赊旗店,豫南巨镇也,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历史上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

当年的赊旗镇行业齐全,分工精细,区域明确,管理到位,已经具备资本主义经济的雏形,有严格的行业规范,是一个极讲信用的社会:如不得上街揽客,任客投至;不得在别人店内勾引顾客买货;不得随意降价;不得做广告等,违者罚银五十两或不许开行。另外“公议称足十六两,戥以天平为准,校准均匀公平无私俱各遵依,公议以后,不得暗私戥称之更换。犯此者,罚戏三台,如不遵者,举称禀官究治……”还有用条石、纹银制作的称标、公议码,相当于今天的标准称。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每年开春,都要对商家的衡器统一进行校验,以免损害客户利益。其中陕商约定:卖一斤货物,必须要达到一斤三钱,即100斤的货物足称是103斤,否则就是缺斤短两。当然,这诚信的背后蕴藏着日趋激烈的残酷竞争,尔虞我诈,乍贫乍富,大起大落,造就了多少悲欢离合,演绎了多少人间喜剧。商人之间,商帮之间,“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生意兴隆时,犹如用簸箕揽银子,一桩买卖作赔了,眨眼就变成了穷光蛋,又从头再来。

赊旗日进斗金,造就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江南的大米、白银,珍玩、美女通过船载骡驮,源源不断地送到家乡,他们修建豪宅,置买土地,尽情享受。赊旗镇也成了温柔乡、销金窟,商人们宿花眠柳,偎香依翠,财大气粗,一掷千金,“利屣客妓,笙歌盈衢”。当年闻名全国的南阳镖局负责把银两送回各地,他们花费巨资买通官府、军队、土匪,武装押运,南阳镖师的皂衣皂帽,麻鞋绑腿好似特别通行证,无人敢劫,等押运的银两到达目的地,镖客们才拿着收据回到赊旗领镖资。

赊旗地处豫西,民心刁悍,伏牛、桐柏山高云险,历代滋生大盗巨匪。船载骡驮,在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刀光剑影。赊旗的金山银山、美女珍玩,令兵匪垂涎欲滴,商业和匪事,成了南阳两大并行的产业。绑架、劫道、敲诈……成了家常便饭,隔十几二十年,土匪们就要到赊旗镇劫掠一番,灭城之灾一次次降临,而倔强的商人们又从头开始,重展繁荣,有时组织兵勇,不惜武力抗拒,城池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当然,风险大,意味着商机大,利润高,在金钱与刀枪的对峙中,一代一代的商人们前赴后继,维系着古镇的繁荣。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唐白河流域的第一次繁荣是在清初吴三桂叛乱时。当时武汉、长沙、云贵是讨吴的主战场,唐白河变成了支援前线的主通道,是清军后勤供给的大动脉。从此,唐白河与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支撑着清王朝的整个江山。

唐白河流域最鼎盛的岁月是太平天国造反时期。当时漕运因列强海运的竞争而一蹶不振。太平军兴,南北交通中断,支援两湖、两广、安徽等战场所需的人员、装备,战后百废待兴的物资材料都依赖这条河,南来北往,十分繁忙,唐白河成了大清王朝的生命线,着实让它风光了一番。

发迹社旗镇

陕西“自古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贸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多秦人”。党家村古属同州府治,在清朝鼎盛的几百年间,东府渭北各县包括大荔、朝邑、合阳、韩城、澄城、蒲城等同州富商巨族在全国小有名气,被称为“同(州)朝(邑)人”。同州的粮食、皮货、水烟、药材、煤炭驰名全国,铁业、运输业、加工业等非常兴隆,财力雄厚,在而党家村商人则是“同朝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党家村的经商史,就是赊旗镇的发展史,也是大清王朝的兴衰史。1654年,康熙诞生,赊旗镇开始繁荣,党家村商人向河南发展。1662年,康熙即位,赊旗镇渐成规模,党家村在河南的商号开始挂牌。清王朝鼎盛时期,赊旗镇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埠口岸,而党家村的生意如日中天,独领风骚。清朝灭亡,赊旗镇没落,党家村的生意彻底衰败。

1654年,战乱后的韩塬一片哀鸿,难于谋生,党家村党族11世党德佩,赶着一头小毛驴,驮着两捆棉花,告别了妻儿老小,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韩城,朝东南闯世界。辗转月余,终于在河南南阳府以南60多里白河北岸的贾营落脚,把带来的棉花卖掉作为本钱,在泥泞的河滩搭起棚子,出售瓦盆、瓦罐及日用杂货,起早睡晚,异常艰辛。

贾营的对岸是南阳府的瓦店镇,瓦店是驿道所经的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货船络绎不绝,由于党德佩为人忠厚,随和,乐于助人,一来二去与船夫、商人混得稔熟,商人们将未来得及脱手的货物让他代销,党德佩也尽职尽责使客户满意。

一次,一云南富商运来一船瓦罐、瓷器,滞销,一时难以脱手,富商心烦,一股脑推给党德佩,转身走人,随后杳无音信。忠厚的党德佩将货物收拾好,在经营自己小本生意的同时,极富耐心地推销云南富商的存货,不时还赶着毛驴穿梭在乡间叫卖,三九寒天,盛夏酷暑,爬沟上坡,涉水翻塬,一身尘土一身汗,一路风雨万般苦……并详细地记了一笔帐:某月某日卖了几只瓦罐,多少文钱……别的商人揶揄道:瓦罐卖的钱还不够你的房租,不如踢踏了,省得你劳心费神,更有智者不时提醒:云南人不会来了,你随便卖几个钱就行了。德佩憨厚地笑笑,双手不知所措地搓搓,木木讷讷地说:“不行,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的给人家有个交代……”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七、八年后,云南富商重返瓦店,碰见了党德佩,二人寒暄后,党德佩将卖瓦罐的帐和银钱一一呈上,富商目瞪口呆——他早已将此事忘了个一干二净,不禁惊叹:“如此的天下,竟有如此刚烈忠义的伟男子”。遂决定拿出一笔资金,帮助党德佩发展。

1662年,党德佩在瓦店创立“恒兴桂”号,简称“桂”号——据说因院中长着一棵桂树而得名,主要从事木材生意,兼营长途贩运。适逢战后重建,全国到处木材奇缺,抑或是老天长眼,还是神明相助,生意相当红火。经过党德佩与儿子党景平以及后辈将近七八十年“连东带掌”的经营,“恒兴桂”号已经成为瓦店镇数一数二的商家,拥有大量的土地,积聚了相当的财力,同时还留下一桩与当地王姓巨富争当“脑系”的传说,听起来令人有些膛目结舌。

瓦店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纷争与摩擦自然不断,为了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选举“脑系”来协调关系,判裁纷争,类似于今天的行业协会。而担当”脑系”者,必须是公认的财力雄厚与德高望重者。经过数轮角逐,王、党两家从众多商家中脱颖而出,王家系当地土著,天时地利人和,咄咄逼人;桂”号财大气粗,代表外来势力,志在必得。最后,双方决定以财力决输赢。

比赛当日,瓦店犹如过节一般热闹,“桂”号专程从老家请来韩塬锣鼓,王家不甘示弱,花重金雇佣当地乐手,舞狮子耍杂技比龙灯赛锣鼓吼秦腔唱豫剧开场节目之后,扣人心弦、极富刺激的主戏开始了……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党、王两家各把许多五十两重的银元宝堆在城墙上,形成了两座白花花的银山,每个元宝当腰系着红绸条,不远处城墙下是滔滔的白河水,城墙上下、白河岸边,水面船上,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

城头上临时搭建了两座彩楼,党德佩的长孙、“桂”号东家党定疆与王财东身着盛装,大步走上彩楼,两人向四周拱拱手,又相互用挑衅性的眼光看看对方,打个招呼,转身坐下……

东边,“桂”号清一色几十个后生,红衣红裤,虎视眈眈。西面,王家一群精壮,绿袄绿巾,摩拳擦掌……

管事人小旗一挥,这边王家的小伙子抱起一块元宝,跑到城头,用力向河里抛去,刚转身,党家那边急不可耐,早已窜出一个抱元宝的后生……一家一个,走马灯似的往来着,轮换着……

众目睽睽下,银元宝一个个被抛入水中,在空中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扑通”一声,激起一层层浪花,金钱比赛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与神经,众人齐声喝彩……

锣鼓喧嚣,鞭炮齐鸣,万头攒动,喊声震天……

当元宝即将抛完时,一声呐喊,王、党两家的银子又运上城头,霎那间城头又起来了两座银山……

当元宝多次堆砌起来的银山逐渐变小时,两边的队伍开始有些骚动,小伙子的脚步明显沉重,毕竟是花费心血赚来命一般的钱呀,不像抛破砖烂瓦那样随心所欲,有的抱元宝时还不时瞟瞟彩楼上东家的脸色,向河里抛时手都有些颤……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锣鼓停了,鞭炮哑了,众人屏住呼吸……

神色自若的党定疆望着远处的白河水,抿了一口茶,头都没回,对身后的大掌柜交代:“告诉伙计们,今个先把桩栽正,今天不是挣银子,是扔银子。酒灌饱,饭吃好,心放硬,胆放正,脚底下给我放麻利,只管低头往河里扔元宝,扔得越多越有赏……”

激荡人心的韩塬威风锣鼓敲起来了,悲壮苍凉的桢州(韩城古称)唢呐响起来了,排山倒海般的韩城花杆绕起来了……百面锣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方阵,几十面大鼓围成一圈,鼓手们头戴红缨凉帽,身披黄马褂,腰束白布裙,足蹬黑战靴,马步蹲裆,面朝天,歪着头,闭着眼,张着嘴,双手上下挥舞,把鼓擂得山响……铙钹手奔跑着,跳跃着,脚底下踢腾着,铙钹飞扬,与阳光辉映,反射出金色的光芒……锣手边敲边在人缝中钻来钻去,填补着鼓点的空白……唢呐朝天,唢呐手鼓起腮帮子,满脸通红……几十杆花杆上五彩缤纷的花束在“桂”号小伙子、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飞,男扮女装的绕杆手窈窕的身段与花杆一起波动,如水蛇一般,把人撩拨得跃跃欲试……炮声复起,鼓乐喧天,众人蠕动着、喊叫着、醉酒般声嘶力竭,一浪高过一浪,把气氛推向高潮……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吃了定心丸的“桂”号后生勇气大增,异常兴奋,有的干脆扔掉上衣,粗壮的辫子在脖子上缠了几圈,口衔辫梢,抛完手中的元宝,再顺势翻上一串跟斗,最后,来一个潇洒的金鸡独立……

人群中闪开一条路,“桂”号白生生的银子又运到寨墙上……人们回头望去,从城头,到街道,党家运银的车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直排到总号的藏银院……

西边的王财东再也没有起先的矜持,脸色慢慢由白变红,由红变紫,由紫变黑,豆大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淌,最后,王家每抛一块元宝,王财东身子都要神经质地颤抖一下,当王家一个伙计刚拿起一块元宝,王财东却“扑通”一声从椅子上溜下来,带着哭腔喊:“别抛了……”

党定疆大手一挥,“桂”号兴头正起的伙计们索性把已经抱起的元宝一齐抛入水中,水面溅起一片浪花……

1775年,党家村贾族13世贾翼堂聘请同村党族14世党玉书为“合兴发”大掌柜。党玉书14岁弃学经商,在襄樊、武昌等地闯荡,很快就崭露头角,声名鹊起。按现在话说,党玉书既具有从业经验,又进行过实地考察。两人合作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把总号迁往百余里外赊旗镇,另外在唐白河沿岸广设货栈,又在襄樊和汉口设立支号,把贸易范围扩大到汉口、长沙乃至广东佛山。

据说“合兴发”初到赊旗,在北太平街经商,当时这个地方距两边的城门都很远,十分偏僻,起货不便,生意没有起色。不久,土匪攻城,将北太平街附近的河边城墙炸了一个大缺口,蜂拥而至,党玉书带领兵勇伙计拼死抵抗,双方展开惨烈的厮杀,眼看力不能支,城将破,党玉书吩咐伙计:快将银子抬上来。一筐筐银子从缺口雨点般抛下,匪徒们连忙丢弃兵刃,只顾拾银子,全然没有斗志——土匪攻城,也是为了金钱,遂席卷而去,城无虞。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官府士绅商家为感谢党玉书,特许他在土匪炸开的缺口处开一道城门,由“合兴发”专用,并且是能行大船的水门。从此,“合兴发”生意大发,雇有伙计千人,大船多艘,逐渐发展成为赊旗镇十大行当中排行第八的木行老大,每天交易竹六万根,木材三四千方,年利润30余万两白银,最低折合现在人民币约三四千万元。党玉书也被誉为 “商界奇才”,成为赊旗镇的头面人物。后来,“合兴发”发展壮大,分成几个商号,买下了南北太平街所有铺面,购置良田千顷,每天将银子源源不断地驮回党家村,“日进镖银千两”,每年约有30余万两白银进项,足以购买半个致远舰,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关于党家村秘史的那些事(图)

当时的“合兴发”已经融入近代先进的经营理念,它聚集了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采用先进的劳资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把企业的经营好坏同职员的工资待遇挂起构来,高级职员都是“顶生意者”,又称“份子伙计”,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入“人股”。盈利采用“银二人一”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加之秦人的朴实与纯厚,党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合兴发”成为赊旗商家的佼佼者。据说民国初年党家村有些家族分家时,析产的分单详细到几钱几丝几毫几乎,可见当年生意的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