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hczfw0913@163.com   电话:0913-5194886
当前位置: 首页 文物旅游 正文
窄屏浏览

金元衰世——元代建筑

发布时间:2020-09-15 10:48 来源:陕西韩城旅游 作者:郭德源 点击次数:3

元代,是韩城历史上经济文化凋零的朝代。首先,蒙古军队是以烧杀抢掠的极端方式攻陷韩城。清光绪年间韩城知县张瑞玑编撰的《韩城县乡土志》载:“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元兵自龙门渡河,拔韩城。次年,元兵复大至,纵兵蹂躏,掳掠一空,兵事最掺。”元代韩城一位名士郝鼎臣逝世后,他的学生岳崧在给其写的墓志铭中也说:“明年庚寅(1230),圣元大军入秦川,韩城当要冲,平荡无余”。一个“平荡无余”,便道出了当时的惨状。接着,他们便对当地汉人实行残酷的统治。他们将国民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南人地位低下,备受歧视,且不许养马,家中不许有刀,一人犯事,五户连坐,还要承担畸高的税赋。如此高压,经济难有发展。

此时的韩城,不但经济凋零,文化也处于荒芜状态。元蒙统治者并不认可汉人的儒文化。他们将全国职业分为十等,儒列第九,竟在娼之后。他们在占领中原之后,很长时间不举行科举考试,只是在其统治的需要和汉族知识分子的一再呼吁下,才时断时续地开科。在其统治中国的百十年间,只开科16次,韩城共中进士3名。而明万历辛丑(1601),韩城一科就中进士3名,清康熙乙未(1715),韩城一科竟中进士4名。

所以,韩城史志关于元代的记录甚少,乏善可陈,我们只能透过现存元代建筑,一窥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些建筑多为乡村建筑,限于经济实力,大都体量较小,且多采用自然原木和过多弯料,又系民间匠工建造,因而加工粗糙,不重雕饰,显得古朴、粗犷,这就是元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而元代以前的建筑已几乎消失殆尽,因而元代建筑便成为韩城现存较古老的建筑,这就是元代建筑的历史价值,周原 大禹庙和吴村普照寺为其典型代表。

普照寺

普照寺

普照寺的主体建筑座落于吴村寨南的台地之上,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台以下东边的三座大殿由高神殿搬迁而来,西边的两座大殿由杨村迁建。高台以北最高处的一组建筑,为原座落于象山中学的三清殿,其大门是西原村金代建筑天圆寺献殿。韩城人将分散于各地的元代建筑迁此,是计划将普照寺建成元代建筑博物馆。

藻井绘画

普照寺大雄宝殿内的130副藻井绘画,笔墨生动,情景逼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由于大禹治水,才开辟了韩城历史的新纪元。所以韩城沿黄河各村, 差不多都建有大禹庙,祈求大禹神灵永佑,使滔滔黄河岁岁安澜。宋金以前的大禹庙被元人烧光,唯有这座修建于元代座落于周原村的大禹庙成为全国现存建造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大禹的建筑。这座庙宇建国后村上作为库房,发现其建造年月后很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庙

大禹塑像

周原大禹庙的主建筑有山门、献殿和正殿各三间。两殿西侧有一小院,名“清修院”,为昔日守庙道人修道食宿之所。

周原大禹庙的体量并不大,但却供奉着大禹和郭子仪夫妇,为什么要将郭子仪夫妇配祀于大禹神像之侧,这便是周原大禹庙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郭子仪夫妇塑像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居功至伟,为唐代中兴名将,当年被封为汾阳王,曾驻节韩城,并在韩城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郭庄和王住村建有郭子仪庙,是为了纪念郭子仪,但周原村人在本村修建的大禹庙中,奉祀郭子仪意义就非同一般 。其目的就是以郭子仪扫平安史之乱、力挽大唐于既倒之精神激励人民不忘国耻,为驱逐鞑虏而英勇奋斗。因为安禄山、史思明皆为胡人,彼时与此时之形势又何其相似乃尔!此时如果为郭子仪建庙,没有名分,容易引起蒙元当局的怀疑,将其配祀于大禹庙,是一种比较隐蔽的做法。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膜拜,他们又将多子多女的郭子仪夫人也配祀在侧,称为“送子娘娘”。中日专家在《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一书中指出,韩城农村自古多娘娘庙,成为韩城民俗一大特色,在此建个娘娘庙,有何不可?韩城地区一庙多神也不少见,大禹庙配祀个娘娘神,亦在常理之中。但周原人并没有那样做,就是要将郭子仪夫妇配祀于大禹庙之中,以忽悠蒙古统治者当局及一些不明事理者。

壁画

激发民众复国情愫之用意,不仅体现在郭子仪塑像上,更体现在庙内两边山墙的壁画上。按说,庙称大禹庙,敬奉大禹神,其壁画当然应表现大禹劈山凿岭、变沧海为桑田之奋斗精神。但一边墙上绘的却是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体现了郭子仪的大智大勇。另一边墙上绘的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收红孩儿的故事,其主题是“降妖”,这两副壁画的用意不是显而易见了吗?

这就是周原大禹庙修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也是当今大禹庙的一个看点。

韩城元代建筑,虽只占韩城现存国保、省保、市保古建筑总数的一小部分,但其数量却比省内周边县市多,故而成为韩城古建筑的一个特色。

元代虽无故事,但却产生了一个牛心村 腊月二十四送灶君的传说。

韩城在元代,曾一度升为桢州,管辖韩城、合阳两县。由于州官衙门设在了韩城县城内,于是便将韩城县治迁至薛峰川内的土岭上。

薛峰川是韩城仅次于二十里川的第二大川。韩城境内的第二条大河——澽水,就是从薛峰川蜿蜒而下。川道山青水秀,风景名胜及古迹甚多;雄关当道,是扼韩城通往黄龙、宜川的交通要冲。

薛峰川

川道内有个牛心村,倚山傍水,林木掩映,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古老村庄。就在韩城县治迁至薛峰川内的时候,该村一户人家的母驴生下了一条五条腿的驴驹。这条驴长大后奔跑速度特快,据当地老人讲,吃中午饭的时候,面条都下到锅里了,骑上驴到县城去买菜,回来还能赶上下锅。

牛心瀑布

当地出了奇珍异宝,州官县衙自然得上报朝廷。朝廷闻讯后立即传旨,让韩城县派人将这条驴送至京城。韩城县官立即遵命。谁料送至途中,驴却得急病死亡,送驴者无奈,只好无功而返。朝廷接到驴死了的消息后,认为当地人是抗旨不贡,罪该问斩,于是决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派人到村里捉拿有关人等。为什么要定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因为按照古俗,这一天家家要送灶君上天,所有外出人都得回到家中,以便灶君上天后如实向天帝报告各家丁口。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决定却走漏了风声。牛心村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于这一天全部逃往村外。待朝廷钦差带领人马气势汹汹而来时,不料却扑了个空。无奈年关已到,只好悻悻而返。

第二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四,在外躲避的牛心村人听说钦差人马走了,便相继回村。因为先一天晚上没有送走灶君,于是只好在二十四日将灶君送走。这一年是例外,因为遇到了不测之事。后来村人为了纪念这次福中得祸、祸中得福事件,遂年年都将送灶君的时间推至腊月二十四日,并相沿成俗,成为韩城年节习俗中的一个例外。(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