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hczfw0913@163.com   电话:0913-5194886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人文 正文
窄屏浏览

河出龙门之《鲁颂》与文庙泮池

发布时间:2020-07-17 11:18 来源:陕西韩城旅游 作者:冯双民 点击次数:2

《河出龙门》之:

《鲁颂·泮水》与文庙泮池

 冯双民

鲁颂·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鲁侯戾止,言观其旂。

……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

既作泮宫,淮夷攸服。

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

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烝烝皇皇,不吴不扬。

不告于訩,在泮献功。

……

《泮水》这首诗,勾画了一幅鲁国诸侯平定淮夷的宏伟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在春秋时期,鲁僖公参与讨伐淮夷获得胜归来时,在旗帜飘扬,銮声起伏中,鲁僖公意气风发,率领鲁军的热血男儿,在热闹的气氛和庄严声势中乘着战车,在新修筑的泮宫举行庆功会。我想,当时鲁国民众在欢呼时,他们的内心是无比喜悦和澎湃吧。

走进《鲁颂·泮水》这幅画里,你会看到,鲁僖公身上具有两种气质和品质,即善待群臣、平易近人的思想作风和平定淮夷、惩恶扬善的斗争精神。在春秋那个形势变化莫测的时代,中小国家的生存环境极其严酷,鲁僖公倾其无穷心血,为我们展现了他令人赞叹的高超政治智慧和机敏诡异的应对能力,一度几乎使鲁国发生质的飞跃。

而《泮水》的字里行间,也让我们看到了鲁僖公的智慧。在他眼里的官员“无小无大”,只要能勤政治国,就要受到奖赏,没有等级区别。正是鲁僖公有这种“无小无大”的思想基础,群臣才会“从公于迈”,都愿跟随鲁僖公出力卖命,这就是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才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征伐淮夷的战争中,才节节获胜。这就是凝聚力的作用。尤其当时泮宫的建成,更显出鲁国的强盛,对淮夷也起了一个震慑作用。

《鲁颂·泮水》中提到的“泮水”就是古代学宫前的水池,也叫“泮池”或者“泮宫”。《说文解字》上说:“泮,诸侯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按照礼制,诸侯一级的学校,只能东西面通水,称为“泮宫”。就是说泮宫也是西周诸侯所设的国家高等学校。而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建“泮池”为其规制。孔庙的修建与兴学有关,孔庙又称学宫,后来“泮宫”在孔庙演变为正对大成殿的半月形水池。

泮池的造型极为奇特,既非象征“纳福”的葫芦或花生形,亦非寓意“吉祥”的莲花状。它面对大门的一面是利落的直线,向着宅院内部则成弧形,形成了一个“半月”。“花未全开月半圆”,人生境界最妙之处便在于此。我想,泮池以“半月”为形,过盈则亏,过满则溢,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这也许就是孔老先生致力倡导的“中庸”。

泮池上有石桥,叫作泮桥。泮桥横跨于泮池之上,它的存在不仅为交通,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封建社会,它是所有文人学子心中的圣桥。泮桥多为三座,以中为尊,供达官贵人、学有成就的文人学士通行。两座侧桥,按文左武右,为一般官员过往。而凡夫俗子、庶民百姓只能从桥旁的小径而过。泮桥建筑格式及过桥的规矩,体现出儒家讲究礼制、注重等级的传统。《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旧时学子入学称为“入泮”,象征着入仕的第一步。

《泮水》中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这句,意思是古时士子在太学,可摘采 泮池中的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以至于后来的孔庙在池畔砖壁中央嵌着“思乐泮水”的石刻,就是出自这个典故。韩城文庙也建有泮池、泮桥。我想千百年前的韩城士子文人也曾跨过泮桥,采摘了泮池的水芹,把源源不竭的中国文化魅力代代相传。  

韩城古城文庙始建于唐代,经历代的重修扩建,其建筑风格集宋、元、明、清于一体,有“四代建筑一庙收”之说。文庙坐北朝南,不设南门,共有四进院落。主要建筑以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正谊明道门、明伦堂、尊经阁等构成一条南北的中轴线。文庙院内古柏叶茂枝繁,馨香四溢,树龄最长者有1500年。它是十四世纪以来陕西省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全国前列。

如今,我们走进韩城文庙,站在了泮桥上,抚摸着柱子上的莲花石雕,凝望着深邃潋滟的泮池之水,思绪就会穿越古今。恍惚间,耳畔响起了百年前韩城求学士子的朗朗书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