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hczfw0913@163.com   电话:0913-5194886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人文 正文
窄屏浏览

王笃:用文人风骨演绎了彪悍的一生!(图)

发布时间:2020-04-10 10:52 来源:韩城传媒 点击次数:1

王笃是谁?

很多韩城人可能都知道状元王杰的故事,但是对于王杰的孙子王笃,应该还是很陌生的。

王笃,字宝珊,号实夫,是韩城庙后村人。也是状元王杰的孙子,幼年随祖父在京。当王杰担任太子嘉庆老师之时,王笃曾做过太子的伴读。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中,王笃自小骨子里既有文人风骨,也有韩城人激昂豪壮的秉性,也就造就了他文人风骨下的彪悍一生。

他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乾隆四十六年。波澜不惊的大清王朝,正徜徉在历史的汪洋长河中平静而沉默时,却被斯兰教哲合忍耶派头目苏四十三发动的一场以穆斯林为主的叛乱泛起了不小的涟漪。而紧接着震惊全国的“甘肃冒赈案”演出的清代吏治史上最大的集团贪污案丑剧,又再一次搅动了大清王朝的平静时光。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即将上演清王朝历史跌宕起伏的大背景下,陕西韩城的庙后村被一个婴儿的哭啼声打破了晨曦的宁静,乾隆四十六年,王笃出生了。

王笃的出生为王家大院披上了一层喜色,这个消息更让在京城当时任职右都御史的王杰感到高兴,并给孙子起了名字,寄予厚望,期望王笃一生能够坚定,厚实。

就这样,王笃在韩城度过了儿时最美好的时光,那些时光的足迹定格在了古城的每个角落,成为他一生最柔软的牵挂。少年的王笃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除过在京城做过太子的伴读这个值得炫耀的事,随后就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事了。

或许命运就是如此的折磨人。曾经那个少年也曾想梦想仗剑走天涯,也曾徘徊在澽水河畔恣意盎然想着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或者趁着月色温柔,登上韩城楼门,凝望星空,无限遐想。更或是对酒当歌,得意之时须尽欢,失意之时也尽欢,尽显男儿豪情。而少年王笃并没有这样,他沉下了心,耐住了寂寞,并没有因为祖父显赫的地位沾沾自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年少时的王杰四处求学静心做文章,年少时的王笃也是这样。王笃虽然不是祖父王杰那样出身贫寒,但是他却能虚心求,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我想,这应该是一种风骨的传承。

有些东西来得越姗姗来迟,也许越不会犹抱琵琶半遮面。清道光六年,45岁的王笃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终于进士及第了。我们很难想象,王笃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四处求学,从少年到中年的时光,他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着水分,在求学的海洋里沉淀了多久?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与坚毅?

正是因为王笃沉淀的学识底蕴,他才能够进入清国史馆协修再到四川学政、布政使。在四川任职时,王笃学识博深,文风严谨,被誉为“文翁”。

或许大家不知道“文翁”是什么意思,这里简单提一下。在秦汉时期蜀地有最了不起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李冰治水,另一个就是文翁化蜀。

文翁,名党,字仲翁,《汉书》,在“循吏传第五十九”中,介绍了六人,文翁列在第一,循吏指善于治理政事的清官。文翁在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被尊为“公学始祖”。文翁的文化功绩成为后世效仿学习的标杆,不但对蜀学意义深远,而且对古代中国文化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简单的说,对于今人而言,办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而对于古人而言,办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是功在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文翁,一位两千余年前在四川办学的古人,创办了一套官学体系,后来发展成了科举制,科举制后来又经那些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之手,传入西方,演变成了近代文官制度,再往后,就是现在的公务员制度。我想,当今的公务员,都应该尊文翁一声“祖师爷”了。

王笃在四川被誉为“文翁”可见他当时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四川学政三年任满后,王笃调都察院任河南道御史,也曾稽查吏部、詹事府、步军统领及中仓事务,后出任福建知州,迁广东督粮道,代理盐运使。在广东任职开始王笃年少时梦想的仗剑走天涯开始了。

从虎门销烟走出的彪悍人生

道光十九年。人生中亦师亦友的林则徐走进了王笃的世界。

道光十九年四月,钦差大臣林则徐下令将外国鸦片烟贩交出的鸦片烟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王笃成为了虎门监销鸦片的主要负责人。

多年后“虎门销烟”应该就是王笃一生最豪壮的时刻,在他的亲自监理下,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壮举,更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场面。那一刻,王笃文人风骨的彪悍性情将伴随着他的余生。

“虎门销烟”的壮举,维护了清王朝最后的尊严,更让王笃的腰杆再次笔直地挺了起来。经过“虎门销烟”王笃马不停地去往潮州查办案件,他儒雅的外表下生性刚直,在查案过程中能够不拘一格,快速处理了案件,得到林则徐的器重,被举荐为山东按察使。

道光二十年五月下旬,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爆发,虎门告急,广州震动。59岁的王笃手握长剑,挺着刚毅的身板奉命坚守广州城防。战火轰鸣,硝烟弥漫,五十多岁的王笃无畏生死,身披锁甲穿梭在各个城防布控的前线,带领着军民们奔走战场。那是一幕怎样的场面?

道光二十二年鸦片战争结束了,61岁的王笃刚从战场上归来,又赴任山东按察使,因为王笃的政绩显著,以霹雳手段整顿了吏治,让山东军政各部门面貌显著改观,随后他改任了布政使,时年,王笃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殚精竭虑,忧国忧民又积极兴办军械制造场,最后深得清廷赞许,赏戴花翎。

人必有所执,方能有所成。王笃的一生以文人出场,却干了自己年少时的仗剑走天涯的梦想,真正活出了自己,让人生感敬佩。

是啊,人生当苦无妨,良人当归即好。65岁的王笃回到了韩城,站在城门时,他依然挺着文人风骨坚硬的腰板,手里的长剑却换成了拐杖,他出走了半生,归来,仍是个少年。

如今,我们在常常感慨这个少年时,只有走进了韩城古城状元府博物馆,从他遗留下来的作品中,在字里行间,就找到了那个少年王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