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hczfw0913@163.com   电话:0913-5194886
当前位置: 首页 警苑文化 正文
窄屏浏览

【民警文苑】警务保障室:河洛之魂

发布时间:2019-10-08 15:45 来源:平安临渭 作者:警务保障室民警: 詹俊峰 点击次数:0

  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又适逢《黄河大合唱》创作八十周年,九月上旬,河南省三门峡市组织举办了“中流砥柱”第六届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全国有三十九家群众合唱团参加,我们西岳神韵合唱团有幸应邀参加了活动,并参加了千人黄河大合唱,现场感受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参观了当地的许多文化景点,领略了河洛文化的独特魅力,有许多感想,今记之。

  (一)

  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和陕西的渭南市、山西的运城市合称黄河金三角区域,坐落于黄河之滨,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仰韶文化的发现地,黄河文化的发源地。河洛地区的重要地段。河洛地区指的是陕西华阴到河南郑州一带,黄河及其支流洛河流域,洛河发源于秦岭,也是源头在秦岭南麓流入黄河的一条河流,在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先祖就在这里生息,炎黄子孙的祖先大部分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里是我们的根。至今在福建的闽南地区还有河洛人的足迹。我们是寻根来了。九月六日一大早,我们西岳神韵合唱团的同学们在沈维新老师的带领下,从渭南驱车沿着连霍高速公路向东出发了,车在关中平原疾驰,南边是巍巍秦岭,北面是浩浩渭河,天气有点阴沉,巍峨的华山在云雾中隐隐约约,更显得厚重、险峻。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秦岭是我们的父亲山,那么华山就是秦岭的脊梁,华山风骨是我们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行走在路

  上,就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弋。

  车出潼关,就是河南三门峡市的灵宝县,三门峡市还在东边一点。在陕西生活了三十多年,回老家湖北时,多次经过这里,但今天是第一次进入这个城市。位于黄河之滨的三门峡市,有一种大河的浩荡之气,街道不是十分繁华,道路还算宽阔,行走在路上,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崤山路、陕州大道、禹王路、黄河路,一个个名字就像在讲述一个个悠久的历史故事。大禹治水、秦晋崤山之战等历史典故就是发生在这里。

  初秋的中原大地暑气还未褪尽,街道十分炎热。导游把我们安排好后,说了这几天的行程,第一天下午和晚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合唱团在大剧院比赛,第二天上午参观三门峡大坝和陕州地坑院,下午在黄河公园参加千人大合唱的排练。第三天上午颁奖仪式和千人黄河大合唱,下午参观函谷古关景点。三门峡市举办这次活动,充分利用当地旅游公司的力量,接待任务全安排给了他们,组委会负责活动总体安排,十分周密。整个过程中,导游尽职尽责,让人满意。

  (二)

  到三门峡就要参观三门峡水库大坝。大坝位于三门峡市西北方约十八公里处,相传大禹治水,开龙门,劈开高山,开人、鬼、神三门,故名三门峡,水库坝址就在此处。数千年后,公元一九五七年,重新封堵三门,建成三门峡水库,三门峡市因此而得名。在导游的带领下,驱车下了一道陡坡,来到大坝南头,迎面是我们红安老乡李先念主席的题词“万里黄河第一坝”。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我国在黄河之上建造的第一座大坝,主要是为了防治黄河下游的水患,以及利用水利发电。但是,苏联洋专家设计时没有考虑黄河的泥沙问题,水库建成后,淤积问题难以解决,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蓄水高程。同行的刘明选大哥是水利专家,他告诉我们,当初论证建三门峡水库的时候,我国水利专家黄万里极力反对,理由就是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无法解决,可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后患。但是,当时因为苏联专家的意见占了上风,终于在一九五七年开始动工,一九六零年竣工。刘哥说黄河的泥沙每年达到十五亿吨,淤积是世界难题,建成之后,才发现苏联专家没有考虑泥沙淤积问题,我国水利专家又历时十年,在大坝坝体开了几个大洞,用于泄沙。导游指着大坝北侧的一排大洞说,这每一个洞可以并排走八辆大卡车。但是站在雄伟的大坝之上,这一排洞显得十分的狭小。

  三门峡大坝南岸是河南境内,北岸在山西境内,豫晋分界线在黄河的正中心,坝面上有一道线,所谓一步跨两省。站在大坝之上,向西北远望,山西境内有一座山,从山沟往上,山体是红色的土壤,人称米汤沟,相传大禹治水过家门不入,带领先民们在此处开凿三门,其妻子用瓦罐提着熬好的米汤送来,在黄河北岸跌倒,米汤倾倒在山上,此处染成红色,故称米汤沟。望着那红色的米汤沟,我仿佛看见大禹正在领着先民们在奋力地开凿那挡住了大河去路的大山。先民治水自古就有疏导之争,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就是用息壤封堵,导致水患更甚,天帝震怒,斩首示众。相传这块息壤就是我们渭南市东塬那块厚厚黄土,这块黄土在渭河之滨、秦岭北麓。

  后来他的儿子大禹受命治水,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开辟河道,让水流入大海,九州水患得以治理。我不是水利专家,无法参与三门峡水库利弊的争论,但是我在想,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就明白治水应该疏导为主,为什么苏联专家要把三门再次堵上呢。刘明显大哥说,泥沙虽然可以泄掉一部分,但长期下来还是要淤积的,一年可以没事,十年可以没事,百年后呢,上游的陕西关中平原是否又要遭遇滔滔洪灾。其实不用百年,2003年夏,关中大雨,三门峡上游的华州、华阴就遭受了灭顶之灾,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水位高涨,就是因为三门峡水库水位居高不下,渭河的水倒灌成灾。大坝的坝体之上,刻写着八个巨大的红字“黄河安澜、国泰民安”,但愿我们国家把黄河治理好,让她造福子孙,世代安澜。

  站在大坝之上,向东望去,滔滔的河水滚滚东流,河心之中,一块巨大的石柱屹立在激流之中,她就是“中流砥柱”,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浩浩历史长河之中,那些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而舍生取义的英雄们,那些救国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们是我们民族的中流砥柱。

  (三)

  陕州地坑院在三门峡陕州区,这里是厚重的陕塬黄土。秦时设陕县,因秦在陕州以西,陕西因此得名。我们的先祖在四千多年前就在这里生息,这里是河洛人的家园。因黄河朔风劲吹,陕塬干旱,地上难以建造房屋,加上那时建筑材料限制。我们的先民们智慧无穷,在厚厚的黄土地上挖了四四方方的大坑,然后在四壁开挖,建成窑洞,中间是四合院。因所以的房屋在地下,故名地坑院,流传至今。据考证,现在福建的土楼、陕北、甘肃的窑院就是河洛人客居他乡,为适应环境而建造的,也是河洛人改良版的地坑院。

  三门峡人现在把这里建成了旅游景点,再现了河洛人当年生活的场景。地坑院建造十分科学,阳光从上面直射下来,四面房间采光良好。站在过道内,微风习习,凉爽宜人,空气流通,虽然是正午,一点没有在地下的闷热之感,不由惊叹我们先民的智慧,更感受到了这块土地的历史底蕴深厚。

  (四)

  今年是《黄河大合唱》创作80周年纪念,那是1939年,日寇的铁蹄已经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东北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爱国音乐人冼星海受黄河壶口瀑布气势、黄河船夫奋力拼搏的精神的感染,创作了激励全国军民抗战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在延安的一座窑洞内,用毛主席送给他的一支钢笔,经六天六夜的苦思苦想,创作出来这一伟大的作品,第一次在延安演出时,就引起巨大的轰动,迅速在前线传唱,激励着军民同仇敌忾,视死如归,拼死抗战,聚全国之力,用血肉之躯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中华,保卫了黄河母亲。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千人大合唱的场地在三门峡市黄河公园内,这是黄河岸边的一块宽阔的地带,宏大大的广场之上铺满了青石,十分气派。站在公园的边沿,脚下是浩浩荡荡的黄河,如一条黄色的玉带向远方蜿蜒而去,向南望去是巍峨起伏的崤山。向北望去,平陆古城在阳光下十分显眼,再远望,横亘在晋南的中条山脉若隐若现。当年日本鬼子占领山西后,抗战军民依托中条山脉拼死抵抗,终因力量悬殊失败,剩八百陕军英勇地投入滚滚黄河,悲壮之情令黄河呜咽。中条山脉见证了华夏儿女的英雄气概。千人大合唱要合在一块也是不易,头一天中午的两点开始和钢琴伴奏合练。不知为什么,立秋很久了,天气还十分炎热,太阳白晃晃的,晒得人流汗不止,大家十分认真,没有人逃避。指挥是中央交响乐团的指挥曹丁老师,六十多岁高龄,非常敬业,手臂上还带着孝布,应该刚刚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就赶来参加这个活动,让人生敬。当合唱队员多次不能合在一块时,老师有点焦急,说明天的《黄河大合唱》只能成功,不能演砸了,如果失败了,明天的黄河里就会漂起一具男尸。这位指挥过《东方红》大合唱的艺术家是在用生命演唱经典歌曲的。

  站在高高的演唱台上,广场之上万人齐聚,个个手持国旗,一片红色的海洋,脚下黄河滔滔,远望群山巍峨,蓝天上白云飘飘,阳光灿烂。音乐响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把我们带回了那血与火的年月,黄河母亲,您正在遭受着苦难,你的儿女在拼死保卫着您呢。“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雄壮的歌声在黄河上空飘荡,群情激昂。这歌声穿透云霄,穿透了五千年的历史时空,带着华夏民族的不屈,带着华夏儿女的抗争,经久不息。大会最后全体齐唱《歌唱伟大的祖国》,当唱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重新走向繁荣富强”,全场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五千年的民族打不倒,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五)

  千古雄关函谷关在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始建于西周,位于灵宝北十二公里的弘农涧河入黄河处,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关隘之一。是关中平原的长安通往洛阳的必经之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灵宝市最早称桃林县,相传夸父逐日,喝干黄河、渭河之水,投杖于此,化为桃林,故称桃林县。唐玄宗梦见函谷关令尹喜故居内有灵符,改年号为天宝,桃林更名灵宝,延续至今。从神话传说中就可以看出,华夏民族自古就是个不屈的民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奋力抗争的。

  函谷关历史悠久,不但是一个武关,还是一个文化圣地。是道教始祖老子著《道德经》的地方,相传战国时期,一日,秦国函谷关令尹喜站在关楼之上,向东远眺,有紫气自东而升,知道是贵人要到,打扫干净,恭迎于关内。次日,果然有一白发老者骑青牛自东而来,这就是楚国人李耳,尹喜知道他学问高深,就挽留他留下著述。老子在函谷关停留了七个月,写下了千古名著《道德经》,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函谷关又称道教之源。从函谷关西入口进入景区内,是一座巨大的广场,一座高大的塑像屹立在中间,手持竹简,目光睿智,仰望苍穹,好像在探索深邃的宇宙。这就是老子的金色塑像,高有三十三米,取老子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

  再往东走,就是函谷关故关,是后人在故址之上修复而成,关楼有四座,站在高大的城墙之上,远望东方,旷古幽思不由而起,这里是无数英雄豪杰争战之所,有记载的战争有一百多次。杜甫在《潼关吏》诗中云:“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描述的就是“安史之乱”中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争,史称桃林大战。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占领函谷关,唐军守将哥舒翰据灵宝以西的潼关固守,捍卫着长安的安全,叛军被拒不得前进。国舅杨国忠进言,哥舒翰惧敌,守而不战,耗费军力,唐玄宗听信谗言,命令哥舒翰出关迎战,在函谷古道中了叛军埋伏,遭遇火攻,二十万大军,只剩八千余人,从此叛军长驱直入,攻陷长安,玄宗匆忙出逃巴蜀,在马嵬驿,军士鼓噪不前进,杨贵妃被赐死,一部《长恨歌》写的就是这段历史,现在临潼华清池景点每天上演舞剧《长恨歌》,观者如云。

  灵宝市函谷关景点也有一部现场情景剧,描写的就是桃林大战的景象,游人可以参加,情节简单,服饰寒酸,但十分接地气。关门口有招兵处,是唐军招募兵士参加平叛战斗的,一个唐军首领鼓动游人参与。站在人群中的我,想到是平叛之战,一下热血沸腾,仿佛穿越到了唐朝。安史之乱的危害我是知道的,经此一乱,强盛的唐朝从此衰落,苟延残喘一百多年后,终于灭亡,下来就是分裂混战的五代十国,汉民族从此开始了被异族征服的苦难,安史之乱以前,华夏民族一直是征服异族的。到宋、明甚至灭国。近代更是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甚至差点被东洋鬼子灭国。直到新中国建立,我们才算完成了彻底的独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伟大民族复兴。

  穿着厚厚的盔甲,举着大刀,我在队伍中大声呐喊,奋力前行,那一刻我就是一名唐军战士,我想凭自己的勇敢,战胜叛军,让历史翻转,让盛唐延续下去,狭窄的函谷关古道,树林密布,火光冲天,一路都是牺牲的唐军兵士尸体和烧毁的战车遗骸,箭矢如雨,滚石如雷,冲杀中,一枝箭射中了我的颈项,那一刻我绝望了,历史不会重来,时光不可以穿越。我的大唐江山从此蒙羞,国破山河碎。一直以来,对华清池的《长恨歌》有点看法,一个祸国殃民的妃子,一个昏庸的帝王,把一个好好的盛唐搞的衰败了,我们还在这里对他们的所谓爱情大肆宣扬,不少人为这个妃子流下同情的眼泪。这一个女子的死比起千千万万死于战乱的黎民百姓,实在不值一提。历史有时会重演,殷鉴不远,愿国人警醒,骄奢淫逸之风断不可取。河洛之行结束了,无比感慨。珍惜吧,生活在伟大时代的人们。愿我们的华夏民族之魂就如这浩浩长河,生生不息。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